张越皮肤入路眼袋整形术的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2021-5-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眼袋在医学上称为睑袋。多见于中老年人,是由于年龄增大导致下睑皮肤松弛,皮肤与眼轮匝肌间的纤维组织连接减弱,同时眼眶隔膜下及眶内脂肪组织经眶隔的薄弱部分向外突出所引起。
有的年轻人下睑也可能出现眼袋,多与家族遗传及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但是不是所有的下睑隆起均称为眼袋。
中华整形大典·医学编委张越:现就职于河北省秦医院医疗美容科主任。现从事医疗美容专业,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会员,中整协中西医协会首届理事委员。中整协医美与艺术分会委员。获得国家专利3项。先后编撰出版了《最新注射美容与整形》、《实用医学美容新技术》、《皮肤科激光治疗学》整形美容专著三部。发表国家级论文多篇,并被收录于《中华医学美容英才大典》。在眼袋形成过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衰老退变病因学说,它的病因主要与人体衰老、面部组织老化、退行性改变有密切关系,具体形成一般认为与以下诸多因素有关:眼睑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下睑眼轮匝肌退行性改变,弹性减弱,松弛萎缩;眶隔膜变性松弛,支持力减弱。眶脂肪变性移位,或眶脂肪增生过多。
眼袋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下除眼袋
眼袋较先前改变程度轻,袋内容物膨出不明显。坐位平视检查时,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膜略显松弛,眶脂脂肪向前膨隆移位或不明显。松弛、隆起的区域范围,局限于眶骨下缘以上区域。这种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眼袋初发期或年轻人的下睑眼袋。
2.中度下睑眼袋
眼袋比先前改变程度明显,带内容物增加,前隆明显。坐位平视检查时,明显可见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膜松弛下垂。眶脂肪明显向前下方隆起,脱垂移位。松弛隆起、脱垂范围较广,以位于眶骨下缘区域最为明显。这种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往往同时伴有明显外眦部鱼尾纹,下睑鼻颧沟,颧沟往往连成一体或成一弧状沟纹。临床上要求手术整复者此型最多。
3.重度下睑眼袋
眼袋改变程度严重,袋内容物显著增加,向下移位、脱垂。坐位平视检查时,可见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膜明显松弛,眶脂肪于眶下区堆积,并向前下脱垂移位,呈兜状,松弛脱垂的范围区域较大,主要位于眶骨下缘以下区域,波及面颊部。这种类型多见于老年严重下睑眼袋者。
1
适应症
适用于下睑皮肤松弛,伴或不伴眼轮匝肌肥厚、眶脂肪膨出者。
2
手术方法
1.术前设计
患者取仰卧位,下颏放平,双眼向额区方向注视。从下泪小点略外侧开始,用甲紫在睫毛下距睑缘1~2mm处做与睑缘平行的画线,至外眦部距睑缘略远些,内端不宜超过泪小点,防止术后继发泪小点外翻。为避免缝合时在外眦处出现皮皱,须在外眦处向外下方延长皮肤切口,切口线应与鱼尾纹方向一致,长度待术中去除皮肤时视具体情况决定。
2.麻醉
下眼睑切口及眶部轮匝肌下方用2%利多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行局部浸润麻醉。也可于眶隔内注射少量麻药以减轻去除眶脂肪时的牵拉感。
3.切开和分离
沿画线切开全层皮肤达眼轮匝肌,也可在外眦处先用尖刀切开口,然后用眼科小剪刀伸入切口,剪开切口线,并潜行分离。保留睑缘部分的轮匝肌,沿切口下缘在眼轮匝肌下、睑板和眶隔前平面向下分离至下眶缘,充分暴露眶隔。创面出血可用电凝或烧灼止血。去除眶内脂肪团;在近下眶缘处横形切开眶隔,即可见眶脂肪自行疝出。
下眶区脂肪分成内、中、外三个脂肪团,适用于皮肤松弛型与混合型睑袋。剪开、剥离眶脂肪被膜并沿着脂肪表面向深部略作分离。将眼球向后下方轻压,促使眶脂肪脱出。在脱出的眶脂肪的基部钳一弯血管钳,沿着血管钳表面将眶脂肪剪除,血管钳表面电灼或烧灼止血。眶脂肪切除量一般以在眶缘外下睑区无膨出的脂肪球、轻压眼球眶脂肪不在疝出、放平皮肤无明显的眶下缘凹陷为宜。
4.去除多余皮肤及眼轮匝肌
用血管钳夹住皮瓣的外上角,向外上方适度牵拉,同时嘱患者下颏放平,眼球尽量向上注视,然后画出皮瓣与睑缘下唇重叠处的投影线,超过投影线以上的多余部分即为切除量。沿画线先剪除外侧多余的皮肤及肌肉,这样水平向多余的皮肤及轮匝肌即被切除,如外下方切口不够长,可适当向颞下方延长。然后,沿画线剪除水平切口平面多余的皮肤及肌肉,这样垂直向多余的皮肤及轮匝肌即被切除。
温馨提醒:
切除垂直向皮肤肌肉时需谨慎,切忌切除过量,否则术后会发生下睑外翻。向上注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切除量,此时下脸皮肤处于紧张状态。皮肤切口用7-0尼龙线做连续缝合。
往
期
精
彩
-张鹏:审美复兴!逐步回归经典——年医美审美发展趋势分析(上)丨专家视点-廖小飞:脱发治疗——头皮养护丨科普篇-李爽:CFSVS上睑下垂其他手术方式的优势丨科普篇-整形大典对话麻醉编委朱海忠,带你了解麻醉的那些事儿丨专访篇-高晶:重睑术术中及术后出血的诊治丨科普篇-向海军:徒手整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靠谱吗?丨科普篇-徐孝君:重睑术的7大好处丨科普篇-张利涛:“徒手塑鼻”的科学分析丨科普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