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百城千县万村rdquo
2021-9-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安徽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606866.html
高端媒体看哈拉
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宣传思想战线组织开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组织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延伸触角最长的一次调研活动,推出记者发自一线的系列报道和调研报告,把我们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记录好、辉煌成就展示好、成功经验总结好。
近期,求是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环球网、东北网、黑龙江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哈拉新村,点赞哈拉新村的新气象、新变化。
《挖掘传统文化达斡尔族村落获新生》
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向西驱车半小时,就到了梅里斯区哈拉新村。四弦琴造型的村口大门、广场上英雄莫日根的雕像、街道上鱼叉状的路灯、院落里别具一格的民居……一进村,浓郁的达斡尔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哈拉,达斡尔语意为“冰道”。哈拉村是一个有着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70%为达斡尔族。
“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今天的哈拉新村。”说这话的是村民康索庆。年嫩江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哈拉村被洪水冲毁,受灾严重,村民们无家可归。康索庆的房子被大水冲塌,临时住在当地的小学校。“当时很绝望,想着以后该怎么生活。没想到,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给盖了新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年,全国政协筹集捐款0多万元,哈拉村得以重建。重建后,村民的生活环境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受灾严重、地少人多、达斡尔族语言沟通障碍、收入渠道单一等原因,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年哈拉新村被确认为贫困村。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哈拉新村迎来了转机。“依托哈拉新村的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我们将其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累计投入两亿元相继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等基础设施,每年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民间节日‘库木勒’节,有效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委书记吴昊介绍。
72岁的村民康淑珍身体很硬朗,性格外向,和老伴两人经营一家民宿,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年轻的时候就爱看电影,但家里穷,买不起票。现在村里有电影院,家里有电视,还有手机,想看啥都方便。”坐在热炕头上,康奶奶热情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晚上8点,在村部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多雪英准时进入“哈拉新村特色村寨”直播间开始直播,和上个月刚开通时的手忙脚乱相比,现在熟练了许多。“哈拉新村是首批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个重点民俗文化村之一,五星级新农村,有‘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的美誉。村里正在建游客接待中心二期,明年开春欢迎你们来。”两首达斡尔民歌唱罢,看到网友们兴趣浓厚,她开始介绍达斡尔民族历史及文化特色,热情邀请网友到村里体验。
年,哈拉新村接待游客量达57万人次,旅游收入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万元,其中旅游增收元。
民俗旅游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也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焕发新生。梅里斯区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哈拉新村开展达斡尔民族文化研究挖掘保护工作,乌钦、哈库麦勒、扎恩达勒、萨满调、口弦琴、哈尼卡、达绣、蔓子炕、鱼罩、库木勒、曲棍球、嘎拉哈、围鹿棋、摔马跤等有代表性的达斡尔符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走进哈拉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入门后是一处微缩的达斡尔人生活场景,表现达斡尔族是农牧渔猎多种经营的民族。展馆里,负责人吴明晨给参观者介绍馆藏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出土文物、民间用品、饮食文化和民族风俗。“‘木库莲’是达斡尔古老的口簧乐器,多用于青年男女表达爱意或祭祀活动。”介绍完,他现场给大家演奏起来,曲调婉转悠长。“以往到哈拉新村旅游看的都是自然风光,但近几年我们特别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希望来到村里的外地人能更多了解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最近几天,他接待很多大中小学的师生到此研学。
在展馆一楼的非遗体验区,达斡尔族刺绣省级传承人谢丹妹正在领着绣娘做绣品。受家里老人影响,谢丹妹十几岁开始学习达绣,开始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绣品受到游客青睐,很多村民找她学习。为此她注册了公司,培训收徒,发展达斡尔族刺绣旅游产品。“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老人的故去,很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达斡尔刺绣针法粗犷,颜色艳丽,民族文化符号鲜明,看到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找我学习,心里特别开心。”
柳蒿芽对于达斡尔族来说意义非凡,被称为“救命菜”。它伴随着这个勇敢顽强的民族,战胜灾害、饥荒、战乱……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年,90后青年康健返乡创业,在哈拉新村景区内创建了契丹壶柳蒿芽茶厂,用达斡尔族特色柳蒿芽加工制成“契丹古茶”。“达斡尔族是契丹的后裔,是先人发现食用了柳蒿芽,造福了后代,故起名为契丹古茶。达斡尔族孩子是闻着柳蒿清香长大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品牌推广将民族特有的文化发扬光大。”康健说,今年企业正在科研柳蒿芽的无土栽培技术,制作柳蒿芽速冻水饺、柳蒿芽丸子等新产品。
“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振兴。”对于哈拉新村未来的发展,多雪英充满期待。
01
光明日报
02
中国新闻网
03
光明网
04
东北网
05
黑龙江日报
06
今日头条
07
环球网
08
中华网
09
求是网
10
新民晚报
11
潇湘晨报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从“救命草”到“致富茶”》
在达斡尔族特色食品中见识了碧绿清香的柳蒿芽汤,这种奇异的植物就深深印在我们心里。
在村里一座现代化的玻璃温室里,一排排长方形栽培基高低分布,一种只有几寸高的嫩芽正在生长,这就是著名的柳蒿芽。这个温室是村子里新兴的产业“契丹古茶”的生产基地。
达斡尔族村民食用“柳蒿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年。它曾经是达斡尔族村民在荒年的“救命草”,没有粮食吃的时候,从野地里采取这种草,剁碎了下锅,不盖锅盖,可以做出绿色的汤。至今,柳蒿芽还是每家常备的食材,拿它做汤做丸子,做饺子馅儿。
用它的嫩芽制作“契丹古茶”,则是最近几年的创造。
“契丹古茶”的创始人康健,为我们说起这个新兴企业的创办过程。他说:“现在市场上都讲药食同源,企业都在做。我们创业之初,一直都想把咱们民族的一些特色给做出来。我们选了很多的东西,最后选到柳蒿芽。我到南方走了好多个地方去学习深造,包括怎么制茶炒茶。我们现在所有的工艺跟正常的茶工艺是一样的,我们要做一款自己的融合性的茶叶,把这个东西做成一个系列。”
“年,我们去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齐齐哈尔一共去了4家企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南京同仁堂的一些高层接触,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说了一下,带着自己炒制的茶叶去了南京几趟,跟他们深入地谈,最后达成了战略联盟。”
“习总书记提到脱贫攻坚奔小康,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少。柳蒿芽它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我们想把咱们达斡尔族的特色弘扬出去。目前代表达斡尔族的商品很少,几乎是寥寥无几。我们想做一款达斡尔族自己的商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人了解达斡尔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我们契丹古茶。”
目前,“契丹古茶”已经是一家集基地种植、科研检测、产品加工、策划营销、茶文化研究、互联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企,年产量近3万盒,远销省内外多个城市,年收入万元。企业以“贫困农户+合作社+基地+无土栽培+科研”的模式进行助农增收,带动当地余户农民增收60余万元。年企业正在开发柳蒿芽的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制作柳蒿芽速冻水饺、柳蒿芽丸子等新产品。
“目前咱们在40个景区里面都有自己的代售点,线上线下也卖得比较好,明年我们预期会达到万元这样一个效益。”康健充满自信地说。
强旅必先强企,哈拉新村依托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加快引入有市场、有创新力的旅游产业企业。在产业区,我们还看到精美的达斡尔族刺绣产品,哈拉新村引入齐齐哈尔市爱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达斡尔族刺绣培训,年公司带动就业80人,学员人,年制作大型刺绣工艺品年产量70幅,中小型工艺品年产量约余件,年收入万元。年疫情期间,村子持续开展线上培训课堂,务工人员居家制作商品,打造“线下制作+线上售卖”新模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哈拉新村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始终,成为哈拉新村发展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村子里欣喜地看到新潮的互联网展示和销售平台。面对网络世界,达斡尔族姑娘们自信地宣传村子开发的各种民族产品,一幅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文化经营化、经营产业化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展现在眼前。
01
求是网
02
搜狐网
03
农视网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特色民宿中的致富密码》
稷子面饼、血豆腐、柳蒿芽汤、嫩江小鲫鱼……
在村子民族特色的餐厅里,我们看到一桌典型的达斡尔族饭,这是村里精心打造的达斡尔族主打特色菜,凸显出达斡尔族农业、牧业、渔猎生活的独有特色,也揭示出近年来他们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致富密码。
哈拉新村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村内莫日根广场、哈拉古城遗址、传统民居、嫩江草原等景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加之达斡尔族村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具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
村民何颖贤说:“我们客人到这边来最喜欢的就是民族风情,还有生态旅游。我们这边是纯绿色纯天然的,体现了达斡尔族的这种民族民风特色。”
在村里第一家民宿“乔家客栈”,我们看到干净整洁、修整一新的民宿,达斡尔族特色的大炕彰显少数民族风情,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
“乔家客栈”女主人康淑珍说:“我家网上预订,游客来了以后就认识我家了,也为我们做宣传,我们随时预定。我家能接待七八口人,他们来了住上两三天,有的要吃农家饭,我们就给他们做。”
雅尔塞镇党委书记孙玲玲介绍:“民宿是由村集体先办起来的,后来看到旅游的发展势头,老百姓也积极参与到民宿的经营当中,市区内的一些人也逐渐在往哈拉新村流动。它盘活了村内的闲置资产,另外它按照区里的统一规划和模式去打造,村集体也省下了一部分装修和日常维护的资金,起到了一个特别好的高效循环促进作用。”
从年的最初9户民宿,通过不断整合资源,规范民宿标准,明确了村集体领办型、村民自营型和外来人员与村内租赁合作型等三种类型,至今,村内已有标准化民宿9家,庭院民宿14家,村民自办民宿56家,并与齐齐哈尔市双丰、海外等多家旅行社形成长期稳定合作。
为了扩大哈拉新村的品牌效应,村里整合旅游资源,推出了“周末好时光一起游达乡”精品旅游路线,引进达族风情园项目,建设齐齐哈尔市较大的旅游度假村,建有千余平方米的大型生态酒店、6套达族传统民居、多功能会议室、绿色无公害种养殖基地,传统绿色农家豆制品加工作坊等,将村内旅游资源盘活市场化运行。
何颖贤介绍说,达斡尔族的风情园里,有吃、住、玩一体多功能的接待中心,有千余名接待餐饮能力,有多功能的一个会议室,在草原,有烧烤长廊和采摘园,还有一个亩的天然鱼塘、亩的花卉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年哈拉新村接待游客量达到57万人次,旅游收入余万元,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完备、一体发展的旅游新格局。今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哈拉新村旅游吸引力不减,近期各处旅游景点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充分体现哈拉新村民族文化旅游的品牌优势所在。
民宿旅游让哈拉新村的村民走上致富路。“乔家客栈”女主人康淑珍说:“年之前,我们家生活特别贫困,就指着那点地,一个人还不到三亩。那时候真的没有钱,一摸兜比脸都干净。现在有收入了,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孙玲玲说:“现在哈拉新村的人均收入在13,元,这是去年的人均收入,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在老百姓的收入当中能占到元,占到一半左右。所以旅游业的发展确实在农民增收包括提升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午吃饭的时候,主人上了一碗达斡尔族特有的牛奶煮南瓜汤,浓郁的奶香里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甜蜜。梅里斯区民族事务局局长何春说,达斡尔村民很有养牛养羊的本领,更能生产出多种多样的奶制品。现在村子里还有头牛。他说,等齐齐哈尔市和伊利的战略合作达成后,可以期待这里的奶制品产业也将大放异彩。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得是那样精准。
01
求是网
02
澎湃号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纪念碑铭刻了一段守望相助的佳话》
年嫩江特大洪水,冲毁了有着年历史的达斡尔族老村——哈拉村。
仅仅一年后,在全国政协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崭新的达斡尔族村庄——哈拉新村诞生了。
二十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哈拉达斡尔族村全面奔向了小康生活,逐渐从一个被特大洪水冲毁的贫困村,发展成为独具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被誉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
走进哈拉新村,迎面就是以达斡尔族乐器四弦琴为造型的大门。
在村中广场达斡尔族莫日根的雕像后面,有一块建村纪念碑,记载着建村的历史、捐款人及捐款单位,那是一段至今还在村民口中相传、心中感念的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佳话。
年8月,嫩江大洪水,老村长吴保胜回忆说:“我们村南侧一片汪洋,70多户的房子倒塌。”
年8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了梅里斯灾区,年9月2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了哈拉村临时安置点,年9月,黑龙江省委领导为哈拉新村选址。领导们把新村设在地势高的岗地上。
老村长吴保胜说:“选完址后第二天就上人开工了。党委书记告诉我,老吴啊,你们哈拉妥了,这个新村给你们哈拉村了。”
全国政协为筹建哈拉新村筹集捐款0万元。
新村于年7月全部竣工,新建的美丽家园让村民们激动不已:四个区域里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村居,户户水泥路,家家自来水,村内基础设施规划齐全,民族小学、饭店、商店和区敬老院井然有序。各区域风格统一而又自成格局,小院保留了达斡尔族的民俗习惯,建筑则彰显现代的新农村气息。
年7月16日入住那天,全国政协给了村子一把金色的大钥匙。
村支部书记多雪英说:“全国政协把这个房子交给我们的时候,就给我们这把金灿灿的钥匙。这把钥匙是沉甸甸的,在我们心里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情。这把钥匙打开千家万户的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感恩,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我们达斡尔族同胞的呵护,我们无限感激。”
哈拉新村从此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达斡尔族村民开始走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哈拉新村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的一个村。
从地图上看,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酷似包在齐齐哈尔众多区县中的一个石榴籽。而达斡尔族的历史,更形象说明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达斡尔族能征善战,能歌善舞。历史上,达斡尔族北抗沙俄、南迁嫩江、放排渔猎、歌舞竞技,为了抵御外族而赴新疆驻防戍边。多少年来,达斡尔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用勤劳、智慧、汗水,扶起“嫩江第一犁”,成为齐齐哈尔筑城者、嫩江流域开拓者、祖国北疆守护者、民族团结实践者。
哈拉新村所在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语意为“有冰的地方”,地处嫩江中游右岸,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年建区,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为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万亩、草原12.17万亩、林地32.92万亩,境内嫩江、阿伦河、音河、二沟河河道纵横,辖1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46万人、达斡尔族人口1.2万人,是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哈拉,达斡尔语意为“冰道”。哈拉达斡尔族村位于梅里斯区雅尔塞镇东南部,东临嫩江,距齐齐哈尔市区20公里,村民70%为达斡尔族。
二十多年来,梅里斯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哈拉新村人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摆脱贫困,圆了自己的小康梦想。
大水后的哈拉新村全村只有亩耕地,人均2.5亩。由于受灾严重、地少人多、达斡尔族语言沟通障碍、思想相对保守、收入渠道单一、致富缺少门路等原因,村民们的生活依然十分困苦。年,哈拉新村村民人均收入仅为元,低于全区水平。年哈拉新村经省扶贫办批准确认为贫困村,贫困人口为户人,贫困发生率24.43%。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拉新村通过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选准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这条精准脱贫路,全体村民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驶入了致富的快车道。
梅里斯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围绕打造鹤城“最佳旅居目的地”的目标,依托哈拉新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哈拉新村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名片品牌,先后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
从年开始,梅里斯区连续在哈拉新村草原上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民间节日“库木勒”节,组织开展相亲大会、发展论坛等群众集会型活动,多次组织文化学者、专家深入哈拉新村开展达斡尔民族文化研究挖掘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哈拉新村成功吸引市区周边游客,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完备、一体发展的旅游新格局,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年,该村实现贫困村出列,村容村貌成为全区样板村。年经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哈拉村贫困人口为6户9人,其中未脱贫为5户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7%。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3元,其中人均旅游增收元,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梅里斯区扶贫办副主任田凯说:“国家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