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middot致敬庞友鉴从学徒
2021-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
前段时间,我们中心的研究生们积极参与了“读懂中国”活动,采访了中心的几位老党员前辈。在听到老前辈们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奋斗经历后,每一位参与采访的学生都深受感动和鼓舞,也切实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老前辈们的故事,在7·1建党节之际,我们特别开设《七一·致敬》专栏,每天分享一篇口述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带来第三期内容《庞友鉴:从学徒到光明使者,一路奋斗不息》。
庞友鉴,眼科学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医疗工作已40余年,擅长诊治眼部肿瘤、眼眶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眼部整形、青光眼与各种眼科常见病。
“向科学文化进军”
自修者自立,自立者自强。庞友鉴是跟着祖国同成长的一代人。“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是看着解放军入城。”他经历了那个让中国人无比自豪的历史节点,也在“一穷二白”下养成了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解放前,庞友鉴家里比较穷,小学五、六年级是靠着学校提供的助学金完成的。读完小学后的他没有继续念书,而是去了佛山的一个印刷工厂当学徒,帮补家计;后来又到了省城的一家私人诊所当学徒,帮着洗药水瓶、跟着出诊。那时候,国家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号召。受这一宣传教育的影响,庞友鉴想:我能不能像他们一样有点本事,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呢?在这样的想法萌生后,他随即诉诸实践,去修读当时的职工文化夜校,白天上班做学徒,晚上继续读书学知识。“得益于国家的政策,通过修读,我的文化水平慢慢提高了。”他开始慢慢认识药物,帮着捡药、配药给病人。
这样的进步,受到了党和青年团的鼓励和表扬,他被选为“广州市青年向科学文化进军的活动分子”;南方日报也报道了他:如何从一个学徒成为药剂师;而且,医院长兼党委书记的柯麟教授接见了他们这批“积极分子”代表。这对他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想:我的路走对了,我还要继续走下去!他不分昼夜地学习。
年,庞友鉴考上了中山医。当时有19人报考中山大学医疗系,而名额只有一个,他的艰苦奋斗让他从考生中脱颖而出。年毕业后,庞友鉴毅然选择了眼科学,师从毛文书教授。“向科学文化进军”,帮助患者重见光明成为了他一生的使命。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当时的老院长毛文书教授有雄心壮志,事业心很强。”庞友鉴回想当年事,“她讲要建立医院,希望晚辈一起努力。这对我们鼓舞很大。为了响应号召,我们决定毕业后三年不结婚,全心全意学习业务,做三年住院医生。”据了解,那时实行的是二十四小时住院负责制,一周只有星期天放半天假。
年,为积极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毛文书教授选中当时已是党员的庞友鉴下基层。党员带头,庞友鉴深知这份重量。其实,早在艰苦自修时,他已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为民初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终于在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正是党的教育和鼓励,让他坚定信念,保持学习热情,从学徒到药剂师,再成为医学的科班生。“我是老党员了,能有现在的成绩,是党和国家的鼓励和指引。”他不仅是老党员,也是老支部书记,是很多优秀眼科医生的入党介绍人。
“‘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是那时我们当支部书记很明确的主流价值观。”秉承共产党人优良作风,庞友鉴从广州市来到了大沙田区中山县坦洲公社安家落户。“记得当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听诊器,显微镜、检验室、手术室都是没有的。我慢慢把诊室建立起来,医院训练四年学到的本领,开展手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我在当地小有名声了,后来也为港澳的一些病人做手术。”当时,香港的《大公报》也刊登了庞友鉴的医疗事迹。
7年多的时间,他为数以万计的贫下中农治疗眼病,为数千人做了眼科手术,使不少患者重见光明。从庞友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些年下基层医生的仁心大爱;农村医疗在发展变迁中不断更新面貌。
“年轻人要有更大的作为”
下乡回来后,庞友鉴和吴中耀受命一起建设眼眶病与眼肿瘤科。但因为下乡做普及性手术,难以接触并开展高精尖的手术,这让庞友鉴落后于同学。他不得不努力追赶差距。这时候的他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中大受裨益。
改革开放,国际医学交流日益密切。年,庞友鉴有机会前往公派赴美国医院进修,学成归国后随即在国内开展了第一例眼内肿瘤的局部切除手术。进修经历也让他看到国内外眼科的巨大差距,许多国外热门研究在国内依然是空白。于是,他努力将所学所见“为我所用”,引进新术式、著书、培养研究生。他主编了《常见眼病肿瘤与眼眶病》,参加编写《眼科手术学第二版》等4本专著。“让眼肿瘤与眼眶病科发展起来,我回来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做到退休了。”上世纪80年代,中山眼科眼眶病与眼肿瘤科已经做到把长江以南的病人都争取了过来。
改革开放让发展的路子顺了,中山眼科中心也在伴随着国家不断壮大。“我是看着3号楼建起来的,你们现在更好了,见证了珠江新城院区的诞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是新时代机遇,也是新时代责任。使命重大,就连80高龄的庞友鉴,也在两年前再度前往国外学习最新的眼眶病手术。
“没能亲自引进经鼻内镜治疗眼眶肿瘤,是我心中的一件憾事。如果不是一场大病,也许我还能多在手术台上几年,也许就可以完成这项使命……”他嘱托道“当年陈家祺教授凭着简陋的“放大镜”在美国医生面前表演手术,大受称赞,我作为助手很自豪。现在条件好了,年轻人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出更大的作为。”艰苦奋斗、使命传承,正是中山眼科事业永续发展的模样。
正接受采访的庞友鉴教授
----撰稿:陈熹、高乐、袁皓----
----编辑审核:蔡炽聪----
----审定:魏春福----
更多精彩,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