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题型分析难度升级训练
2021-10-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名称~ (2)海隅之贾人适晋()
(3)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 (4)火迫于宫肆()
2.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求冯妇于晋”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B.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2)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8、四臣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②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③,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④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不怿⑤而去。
(选自《资治通鉴》)
①会田:会猎。“田”通“畋”,打猎。②泗:河名,主流在山东境内。③祭北门: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④岂特:岂止。⑤怿(yì):喜悦。
齐国虽然向来有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但是把人才提高到国宝高度来认识的,只有齐威王一人。基于“人才是宝”的深刻认识,齐威王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地任用贤才。比如,因受妒而惨遭迫害的著名军事家孙膑,从魏国逃亡时本是被追杀的囚犯,而到齐国后,以其丰富的军事理论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田忌的推荐下,受到齐威王的信任和重用。
选文写齐威王与魏惠王关于“国宝”的一段对话,从中不难看出齐威王在发现和使用人才方面的远见卓识,而魏惠王则相形见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2)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3)徙而从者七千余家()(4)则道不拾遗()
2.与“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马说》)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D.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2)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4.根据选文,结合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9、东坡日课
朱司农①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③《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会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④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选自陈鹄《耆旧续闻》)
①司农:管钱粮的官。②典谒:传达人员。③钞:通“抄”,抄写。④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即像李白那样的才学。
选文从苏东坡与朱载上的相识写起,作者用对话形式,一问一答,传神地写出了苏东坡的苦读精神。“真谪仙才也”的由衷赞语,是对苏东坡旷世奇才的肯定和褒奖。
文章以朱载上推崇苏东坡的苦读精神,并以此教诲后代作结,说明了苏东坡勤奋学习的精神产生的影响。“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客以公对()(2)适了些日课()
(3)到此凡三经手钞矣()(4)以语其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
(2)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3.下列句子全都直接描写苏东坡读书有方的一组是
①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②适了些日课
③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④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⑤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⑥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A.①②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③⑥
4.读了本文后,你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10、家客马周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①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②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③,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选自《贞观政要》)
①便宜:有利于国家,合乎时宜的。②累除:经过多次升迁而担任。③敷奏:陈奏,向皇仁报告。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满腹才华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选文叙述了马周由一介平民变为朝廷重臣的传奇故事,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表现马周的才华,但从“令奏之,事皆合旨”“及谒见,与语甚悦”“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等语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其人,同时也能感受到李世民识才、爱才之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事皆合旨()(2)太宗怪其能()
(3)凡四度遣使催促()(4)与语甚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A.贞观五年,至京师B.凡四度遣使催促
C.深识事端D.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
(2)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4.马周是唐太宗最为信任和欣赏的贤臣之一,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唐太宗欣赏马周的原因。
11、晏殊初仕
晏元献公①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后为馆职④,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巢⑤,以至市楼酒肆皆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⑥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⑦,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殊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⑧,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梦溪笔谈》)
①晏元献公: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死后溢号为“元献”。②阙下:这里指朝廷。阙,皇宫大门前两边的望楼。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进士,即殿试。④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⑤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⑥除:授官。⑦弥日继夕:夜以继日。⑧质野:朴实。
诚实,自古以来就被奉为传统美德,传承千年而熠熠生辉。孟子把“诚”看作是自然界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选文写的是北宋词人晏殊诚实的故事,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他十几岁进京参加御试,发现考题是自己刚练习过的,如实向宋真宗禀告,请求改换其他题目;二是写他如实报告自己并非“不乐燕游”,而是因为“无钱不能出”。由于晏殊诚实,他不仅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信誉,而且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令公就试()(2)有赋稿尚在()
(3)公是时甚贫()(4)上益嘉其诚实()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可为东宫官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直以贫无可为之具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殊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2)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4.有人认为与其说晏殊诚实,不如说他傻。对此,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
12、木雕神技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①,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自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②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③,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④,蹬而腹藏,腰而尾赘⑤,跪拜起立,灵变无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选自《聊斋志异》)
①竹簏(lù):竹箱。②锦鞯:精美华丽的鞍带。③已:完毕。④剧:嬉戏。这里指类似马戏的有关动作。⑤蹬而腹藏,腰而尾赘:时而蹬藏于狗的腹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
《聊斋志异》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简洁而优雅的文言风格。
选文属于传奇类文言小说,作者于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描绘,塑造了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一人荷竹簏()(2)便令跨坐()
(3)叱犬疾奔()(4)灵变无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自转动,艳妆如生。
(2)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木雕神技”之“神”?
4.本文写的是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一种表演艺术,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活水源记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②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④,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⑤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①石罅(xià):石头缝隙。②浸:渐渐地。③潴(zhū):(水)积聚。④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⑤秘书
卿:秘书监的长官。
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基(字伯温)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选文是其中一篇的节选。
选文主要写活水源名字的由来。作者按照观察顺序,依次写了泉水的源头及流经路线:始出石罅——浸为小渠——溢而西南流(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活”字描写水,不仅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奔流不息,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活水”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冬夏不枯()(2)乃溢而西南流()
(3)深不逾尺()(4)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2.下列各句有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A.乃溢而西南流B.旁出为四小池
C.终日坐水旁D.名之曰“活水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2)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4.选文写出了“活水源”泉水的哪些特点?
5.选文通过对“活水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离自刑
1.(1)听说(2)推辞(3)所以(4)按照罪行
2.(1)官职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
(2)于是(他)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自刎而死。
3.因为在李离看来,法律是高于君命的。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于是他拘禁自己判了死罪。晋文公说:“官职有贵践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很多的俸禄,并不和下属平分好处。如今我错误地听信了下级汇报而杀错了人,却把罪责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我从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着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您如果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如果错误判刑,就判自己的刑,如果错误地判人死罪,就要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够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级的汇报而杀错了人,按照罪行应当处死。”于是(他)不接令晋文公的命今。自刎而死。
郭氏之墟
1.(1)过去的(2)这(3)那(4)赏赐
2.(1)(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
(2)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3.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4.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一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
从前,齐桓公到野外郊游,看见已经灭亡的国家曾经的城市上有郭氏家族荒废的城址。(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当地的居民说:“这是郭氏的城池的度墟啊。”齐桓公说:“郭氏的城池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呢?”当地的居民说:“是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齐担公说:“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是人善良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地的居民说:“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担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您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当地的居民并且赏赐了他.
齐王筑城
1.(1)从(2)劳累,劳苦(3)隐患,祸患(4)对……感到奇怪
2.B(B句中的“而”表示修饰,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A句中的“而”表示并列;C句中的“而”表示承接;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会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2)(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4.示例:办事情,想问题,不仅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齐王一天上朝,回头对侍臣们说:“我们的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
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伺我国的西方,楚国不能偷袭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能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
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性去修筑长城,虽然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遗受侵犯的祸患,可以永久安乐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会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赶来上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裸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李贺学诗
1.(1)被(2)早晨(3)等到(4)才
2.(1)(李长吉)每天早晨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
(2)李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纸条,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
3.B(A项描写的是李贺的交友情况;C项表明李贺坚持及时修改整理他的创作灵感;D项表
明“沈子明家所余四卷”的原因)
4.示例:①勤于观察生活;②及时捕捉灵感;③坚持及时修改整理;④为文用心,能苦吟。
李长吉体形纤瘦,双眉相连,手指纤长,能苦吟诗句和快速书写。(他)最先被韩愈所赏识。与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关系最为密切。(李
长吉)每天早晨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他后面常常跟随着一个小书童,骑着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立刻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出囊中的纸条,看见他写了很多,便说:“这个孩子是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说完就点亮灯,送饭给李长吉吃。李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纸条,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除了大醉及吊丧的日子,每天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人时常过来从囊中取出作品抄好带走。李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所以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
成人以德
1.(1)主持,掌管(2)平时(3)希望(4)骄傲
2.(1)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
(2)鞠咏得知这件事后,才认为王化基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王化基担心鞠咏恃才傲物。
4.一方面表现鞠咏善解人意,另一方面表现王化基的苦心得到应有的回报。
鞠咏考中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州,鞠咏也通过释褐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赴任前夕,(鞠咏)先致信王化基,还附诗一首来感谢(王化基)平时对他的奖掖,(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了官的人,能够用文字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味大失所望,于是不再希望得到王化基的礼遇,专心于治理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担任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回答说:“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我)所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所以我故意压抑他,来成就他的道德修养。”鞠味得知这件事后,才认为王化咏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韩琦大度
1.(1)答谢(2)放(3)全,都(4)敬佩,佩服
2.(1)(韩魏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铺上精美的绸缎,然后在桌子上放上玉杯。
(2)(韩魏公)又回头看着那个差役说:“你是失手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在座的客人们都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赞叹不已。
3.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4.示例:这下可不得了,那个差役居然把韩魏公最心爱的玉杯打碎了,他必定会受到很重
的惩罚。
韩魏公在大名府时,有人送(他)两只玉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在坍塌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瑕疵,可以说是传世之宝啊。”韩魏公拿出百金答谢了献宝的人,(他)格外珍惜(玉杯)。(韩魏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铺上精美的绸缎,然后在桌子上放上玉杯。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桌子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倒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都愣住了,而那个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韩魏公神色不变,笑着对在座的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命数时限。”(韩魏公)又回头看着那个差役说:“你是失手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在座的客人们都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赞叹不已。
火虎不分
1.(1)以……为苦(2)到……去(3)善于,擅长(4)逼近
2.C(C项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均为到;A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向;B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向;D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在)
3.(1)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就用茅草覆盖在屋顶上,因此火灾很多。
(2)于是那个商人由于说假话而获罪,而冯妇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4.示例: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东瓯国的人把“火”说成“虎”,他们称“火”和“虎”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就用茅草履盖在屋顶上,因此火灾很多,人们都为这事伤脑筋。海边的商人来到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与老虎搏斗,冯妇所在的村寨就不会有老虎,回国就将这件事跟东瓯君说了。东瓯君大喜,用十辆四匹马拉的车、白玉一双、绣有图案的锦缎十匹,
命令那个商人作为使者,到晋国去请冯妇。冯妇到了东瓯,东瓯君乘坐马车,空出左边的尊位,来到城门外迎接他,和他共坐一辆车进城,让冯妇住在国家的迎宾馆,在国中把他奉为上宾。第二天,市场着火,人们跑来报告冯妇,冯妇挽袖子露胳膊跟着人们出来,找老虎却找不到。大火逼近宫殿,人们推着冯妇往火里去,结果他被烧死了。于是那个商人由于说假话而获罪,而冯妇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参考答案
四臣为宝
1.(1)朝拜(2)捕鱼(3)跟随(4)道路
2.D(A,B,C项均为倒装句,D项是判断句)
3.(1)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小的宝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
(2)这四个臣子,他们的光辉将远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4.齐威王是一个开明的君主,能够察纳雅言,重视人才。
齐威王、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小的宝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难道你们齐国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贝跟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守卫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巨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跟随着他而迁移的百姓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钟首的,派他警备盗贼,那么东西掉在路上也没有人检走据为己有。这四个臣子,他们的光辉将远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了面带羞惭,闷闷不乐地离开了。
东坡日课
1.(1)回答(2)刚才(3)一共(4)告诉
2.(1)(他)像这样犹豫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对他等了很久表示歉意。
(2)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一共抄了三次了。
3.B
4.示例:①坚持每天读书;②利用减字的方法来抄书,以此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
朱载上曾经在黄冈担任司农。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在黄冈(做团练副使),不认识朱载上。(有一次,有位)客人朗诵朱载上的诗道:“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苏东坡吃惊地问:“这是什么人写的诗?”客人回答是朱载上,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这首诗)深得幽深雅致的情趣。
另一天,朱载上去拜访苏东坡,于是(两人)成为知心朋友。从此以后,(朱载上)经常到苏东坡府上去。有一天,他去拜访苏东坡,传达人员已经通报了姓名,但苏东坡很长时间没有出来。(朱载上)想留下,可是等候得很疲倦;想离开,又已经通报了姓名。(他)像这样犹豫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对他等了很久表示歉意,并且说:“(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对你的探访没有发觉。”(两人)坐定,说完了其他的话,朱载上请求说:“刚才先生所说的‘每天的功课’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抄《汉书》。”朱载上说:“凭您的天赋,打开书看一遍就可以终身不忘,为什么还要抄书呢?”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一共抄了三次了。开始是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后来抄两个字;现在是一个字。”朱载上离开座位,又请求说:“不知道能不能把您抄的书给我看一看呢?”苏东坡就让身边的老兵从书案上拿来一册。朱载上一看,一点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您试着说标题上的一个字。”朱载上就按苏东坡的要求说了一个字,苏东坡就应声背诵了几百个字,没有一个字差错缺漏。(朱载上)又挑了几处,都是这样。他感叹了很久,说:“先生真有像李白
那样的才学啊!”
另一天,(朱载上)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儿子朱新仲说:“苏东坡尚且是这样,天资一般的人难道能不勤奋读书吗?”
家客马周
1.(1)符合((2)对……感到奇怪(3)派(4)高兴
2.C(C项中的“事端”古义为事情的缘由,今义为纠纷)
3.(1)这不是我的提议,是我家的客人马周(的提议)。
(2)唐太宗曾经说:“我一会儿看不见马周,就会想念他。”
4.一是马周足智多谋,如“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二是马周善于进谏,如“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当时唐太宗要求百官上书讨论(执政)得失的问题。马周为常何罗列了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件事,让(他)上奏,每件事都令唐太宗满意。唐太宗对常何的能力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不是我的提议,是我家的客人马周(的提议)。”唐太宗当天便召见马周,在他没有到来的这段时间,还四次派人催促。到了会见他时,与(马周)谈论得很高兴。(唐太宗)下令直接通过门下省,授予(马周)监察御史的职位,经过多次升迁而担任中书舍人的职位。马周机智善辩,能够明察事情的缘由及时上奏,所以每次都令唐太宗满意。唐太宗曾经说:“我一会儿看不见马周,就会想念他。”
晏殊初仕
1.(1)命令(2)还(3)这(4)欣赏
2.C(第①句中的“为”的意思是做;第②句中的“为”的意思是向;第③句中的“以”的意思是因为;第④句中的“以”作连词,相当于“而”)
3.(1)晏殊接受了任命后,得到了皇上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的机会。
(2)臣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
4.示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诚实是做人的美德,说晏殊傻,那是对正人君子的亵渎。
晏殊少年时,张文节把他推荐给朝廷,被皇上召入朝廷。正赶上皇上亲自主考进士,就命令晏殊应试。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请另选试题。”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质朴诚实。(晏殊)入朝后在文史馆任职,当时天下无事,皇上允许百官各自选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文史馆中的士大夫们各有固定的游乐地点,以至于市楼酒馆都成为他们游乐休息的场所。晏殊当时很穷,没有钱出门游玩宴饮,就独自闭门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上钦点姜殊担任,执政大臣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会选中晏殊,第二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接受了任命后,得到了皇上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的机会。晏殊却言语朴实地说:“臣并非不喜欢实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巨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有钱出不了门罢了。”皇上(因此)更加欣赏他的诚实。
木雕神技
1.(1)扛,担(2)让(3)快速(4)差错
2.(1)(他)从竹箱中取出一个木头雕刻的美人,大约一尺多高,双手可以自由转动,妆饰打扮十分艳丽,好像活人一样。
(2)(他)拿出另外一个木头雕刻的男孩,头上插着雉鸡的羽毛,身上披着羊皮裘,跨上另外一条狗跟随在后面。
3.手自转动,艳妆如生。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灵变无讹。昭君……生者。
4.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赞美之情。
有一个叫白有功的商人说:“在泺口河上,(我)看到一个人扛着一个竹箱,手里牵着两条大狗。(他)从竹箱中取出一个木头雕刻的美人,大约一尺多高,双手可以自由转动,妆饰打扮十分艳丽,好像活人一样。(他)又拿出一个精美华丽的小鞍鞯安在一条狗的身上,然后让那个木头美人跨坐在这条狗的背上。安置好以后,他呵斥这条狗快速地奔跑起来。这个美人自己就从狗的背上站起来,开始表演马上翻腾的各种花样,时而蹬藏于狗的腹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然后一会儿跪拜一会儿起立,动作灵活,没有一点差错。又表演昭君出塞,(他)拿出另外一个木头雕刻的男孩,头上插着雉鸡的羽毛,身上披着羊皮裘,跨上另外一条狗跟随在后面。(木头美人扮演的)昭君频频回头看,那披着羊皮裘的男孩扬鞭追逐,真像活的一样。”
活水源记
1.(1)干涸(2)漫出来(3)超过(4)经常
2.C(此句省略了介词“于”)
3.(1)有一股泉水,它一开始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细细地流淌,冬天暖而夏天凉。
(2)所以秘书卿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活水源”。
4.清澈见底、奔流不息、冬暖夏凉。
5.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有一股泉水,它一开始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细细地流尚,冬天暖而夏天凉。渐渐地流成一条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于是贴着沙土缓缓地流淌,旁边出现了四个小池,向东一直到达山麓,积聚为大池,又向东流淌注入若耶溪,然后向东北流入湖中。它开始是小渠时,水深不超过一尺,并且清澈得可以照出人影;俯视泉水时,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倒映在水底。所以秘书卿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活水源”。
叁~延伸阅读~七上文言文篇目复习之《狼》(知识分析+汇总例题)九上文言文篇目复习之《湖心亭看雪》(知识分析+汇总例题)课外文言文-考纲实词+虚词汇总(附中、模考文言文例题及解析)文言文翻译技巧分析(附模考例题及答案)道理启示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经典习题及答案)欲知更多~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