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整形内置赘皮手术的两大流派
2021-3-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治疗周期 http://pf.39.net/bdfyy/bdfjc/181215/6718078.html
点击进入“智美圈”,专注美容整形
学习,从“智美圈”开始
内毗赘皮成形术分为:①椭圆形切除。②Z字成形术。③Y-V推进法。④W字成形术4类。
在此基础上,在Park的统计结果上,进行归纳总结,简化其分类,将内眦赘皮手术分为了转瓣流(11种)和直切流(12种)两大流派,共计23种术式。
转瓣流,即通过旋转,将切口处的皮瓣进行交换,达到暴露或转移内毗角位置的目的,Z字成形术,Park法为这类手术的代表,部分W字成形术其实可视为多个Z字的组合应用。
直切流,即直接切开皮肤,通过拉拢推进切口线两端,然后修剪多余的皮肤达到暴露或转移内毗角位置的目的,最为典型的即为Y-V推进术、所谓的“倒L”形切口以及作者的改良皮瓣重铺法,都为这类方法的代表,包括已经被淘汰的椭圆形切除也可视为这种方法的“早期产品”,有部分W字成形术,表面上看是乙字的变形,然其本质其实是Y-V推进,只是将多余皮肤切除时采用了曲线锯齿切除法而。
一:转瓣流
1、小川法(Ogawa法)
小川法是最为经典的Z字成形术,在国内常被称为“正Z”字,在临床上极其常见(图5-45a~c)。
2、Park法
曾经在某一特殊时期,Park法几乎被当成一种神话。
这主要是商家炒作,将Park法包装得极其高大上,似乎从身份地位包括价位而言,Park法内眼角“韩式”内眼角普通内眼角。
这种术式其实是Park对传统的乙字成形术的改良,增加了松解范围,并向重睑褶皱延伸了切口以做皮肤缓冲而已(图5-46a~f)。
再引入李相烈版本的Park法,并与经典的Z瓣法(小川法)作对比(图5-47a~c、图5-48a~c),即可清晰解密Park法的精要,其本质就是Z字法的延伸版。
图5-47a~c另一版本的Pak法
图5-48aPark版Park法(示意图);b经典z瓣法(小川法,示意图);
c李相烈版Park法,缝合对比(示意图)
对于这种将内眦赘皮手术切口经至重脸切口并与之相连的方法,作者持反对意见,因为这样操作可能会导致重睑线切口的张力传递至内毗切口,可能使术后的瘢痕增生更为严重(图5-49a、b,图5-50a、b)。
图5-49和图5-50使用Park法的案例,瘢痕增生率极高,可谓做1例,增生1例,令咨询师头痛不已。观察其手术操作,寻找原因,不可谓不精细,切口对合也可谓严丝合缝,切口设计的外形与Park法一般无二,唯独遗憾之处是松解减张不足。
减张才是Park法的关键之处,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一切内眦赘皮手术的关键,切口只是表象而已,更长的切口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大范围松解分离减张。
3、RootZ法
Root乙法是在Park法的基础上做的改良,亦称之为改良Park法或改良Z字法(图5-51a~d)。
从示意图上来看,仅仅是顶点C比Park法略微高了一点儿,其他无差别,却要另创一新名词来命名,且发表个人意见:“如此另作新命名,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难不成因个体差异、点位高低这些小小区别便是新的术式?
4、Rogman法
Rogman法是历史极其悠久的一个术式,在国内常被称为“反Z”字法(图5-52a、b),其本质还是旋转,只是位置与角度不同而已,相较正Z字法,切口瘢痕离内毗较远,术后易留下较明显的痕迹,因此使用的医生要少得多,不过也并不算罕见。
5、Sheehan法
Sheehan法与Rogman法似乎没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回填皮瓣从中间开始,切口线略短而已(图5-53a、b)。
6、lmre法
Imre法是比较奇特的一种方法,切口似乎与Rogman法完全相反,只看示意图,作者实在参悟不透其奥义,只是隐约觉得似乎其适应证应该是反向的内眦赘皮。
李相烈与Park两位专家在著作中罗列的lmre法又有明显不同,两个版本的图一并引用(图5-54a、b,图5-55a、b)。
7、Bulair法(双Z)
Bulair法是两个Z瓣分别向上、向下转移,适用于比较严重的中间型内眦赘皮患者(图5-56a、b)。7、Mustard法
8、Mustard法
Mustard法是对两眼间距较远、内毗赘皮较严重、先天性小眼裂畸形的患者所使用的方法。
横切后(图5-57a~c),分离眼轮匝肌,暴露内眦韧带,折叠缝合缩短(图5-57d、e),再上下各转成乙瓣,即形成W瓣的锯齿样,缝合切口收尾(图5-57f)。
这种术式非常古老,算是一种经典术式了(图5-58),在设计上确实看着有些复杂,在很多教科书中均有记载,只是作者尚未在临床中见到。
9、改良Mustard法
改良Mustard法在Mustard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去除了上缘的皮肤。
但要注意,这张示意图(图5-59)存在明显的比例失调,作者特意未对此图做修正,只为提醒读者,理论要联系实际,若%不假思索地按此图画设计线,估计切口已从左眼延伸到右眼了。
10、Spaeth法
Spaeth法是一种传统的双向倒乙字的方法,感觉对术前设计要求颇高,操作复杂(图5-60a、b,图5-61a、b)。
11、Converse法
比较匪夷所思,作者都没完全看明白Converse法这个术式的含义,不敢妄言,原版图片摘录于此(图5-62a、b)。
二、直切流
1、Arlt法
Arlt法是椭圆形切口的典型,直接在远端做2个椭圆形切口,切除中间月牙形的皮肤,然后缝合拉紧(图5-63a、b),其本质其实就是横切纵缝(图5-63c),只是先行将皮肤去除了,且由于切口离内眦角较远,导致瘢痕明显。
因此这是对内眦赘皮成因尚不了解的情况下,一个古老的术式,瘢痕严重,效果一般,现今已经被淘汰,基本只在一些经典的教科书中作为历史而存在。
但是凡事无绝对,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或许还值得一用,比如存在一些类似于痣、癫痕等原本就对外观有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在切除痣的同时,可顺手改善内毗赘皮。
图5-63a、bAt法(示意图);c其本质就是横切纵缝,直接拉拢(示意图)
2、月牙形直接切除法
月牙形直接切除法是非常豪爽的一种直接切除法(图5-64a~c)。
正常情况下基本不可能用得到,适用于先天小眼裂且伴有下睑内翻的反向型的内毗赘皮患者。
3、Mulliken-Hoopes法
Mulliken-Hoopes法是比较匪夷所思的一种方法,这应该是在Arlt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将原本光滑的切口线故意做成锯齿状,以减轻睁闭眼收缩带来的张力,只是要在如此小的区域内做如此复杂的锯齿,操作着实不易(图5-65a、b)。
4、Hughes法(较远的Y-V推进皮瓣)
Hughes法应该是一切直切流方法的始祖。
这种方法的切口离内眦角过远,术后易引起严重的瘢痕。作者年轻时游历江湖,曾见有自学成才,却又耻于下问的医生,照猫画虎,按此图示(图5-66a、b)手术,结果造成了极其惨痛的后果。
5、Hiraga法(平贺法,紧贴内毗角的Y-V推进皮瓣)
Hiraga法即在Hughes法基础上改良为紧贴着内眦角边缘的Y-V推进。缝合内眦点后,再适当修剪推进区的肌肉与皮肤,最后缝合成V字形。
这看上去很容易,实际上并非如此!
像图示(图5-67a~c)般容易处理的都是轻度的内眦赘皮,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越是赘皮严重的患者越难以处理多余的皮肤,切口就越长,越难平整,否则也就不会衍生出如此多而繁杂的祛皮方法了。
6、改良Hiraga法(经典横切纵缝法)
改良Hiraga法是最经典的横切纵缝法,仅先横切,松解后缝合,再处理边缘多余的皮肤形成V字形缝合线(图5-68a~e)。
该术式适合轻度的内眦赘皮患者,对于重度的内眦赘皮患者,则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变化。作者的改良皮瓣重铺法,走一步看一步的风格,亦可视为以这种术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顺其自然的变化。
附:临床实际案例(图5-69a~i)
7、Watanabe法(渡边法)
Watanabe法(渡边法)好像就是在Hiraga法的基础上增加了1针,可使内毗角缝合更为牢固(图5-70a)。
这1针似乎有些多余,反而可能导致术后内毗角的圆钝(图5-70b、c)。
8、Uchida法(内田法)
远端做W形切口,近端做一横向切口,拉拢缝合,皮肤分别向上下两侧铺平后修剪,最终形成W形外观(图5-71a、b)。
表面上看着像双Z字形成的W瓣,本质上是推进缝合。
9、改良Uchida法(改良内田法)
改良Uchida法(改良内田法)即远端与近端均做一W形切口,切除中间皮肤后拉拢缝合(图5-72a~d)。
10、Blair法
Blair法本质上是一种离内眦角较远的Y-V推进法,靠近内眦处上下眼睑部的小切口起缓冲皮肤的作用(图5-73a~c)。
11、FuentedelCampo法
FuentedelCampo法应该是Hughes法的改良,多数人的内眦赘皮是正向型的,下缘的皮肤较多,故加大了下缘的切口。但要按图5-74a~c这般缝合整齐,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没有理由图5-74c中缝合后的线短于图5-74b中切口线的原长度。
该术式由Park引自《FuentedelCampoA:Surgicaltreatmentoftheepicanthalfold》,至今已有33年的历史,有所不足就不足为奇了。
12、Skinredrapingmethod(皮瓣重铺法)
Skinredrapingmethod(皮瓣重铺法)是以前惯用的方法,也是现用方法的基础。
由于其切口缝合后呈90°倾斜的L形,故在国内更多地被称为“倒L”形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但这种命名法只看到了表面,却忽略了其本质,即皮瓣松解后再铺平。因此认为不大可取,故仍用原手术名“皮瓣松解重铺法”,简称“皮瓣重铺法”来称呼。
附:手术操作过程及示意图(图5-75a~h)。
数年前较钟情于这一术式,因为这个手术看似几近完美,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内毗赘皮。由于切口延长线紧贴下睑缘,其最大优点便是切口隐蔽(图5-76a~c),似乎解决了内毗赘皮矫正术术后瘢痕的难题。
图5-76c矫正后的右眼特写
除了常见的正向型内眦赘皮,反向型内毗赘皮和中间型内眦赘皮(图5-77a~d)都可使用该方法解决。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任意一种重睑术同时进行手术(图5-78a、b)。
还有一些并不适合倒瓣的其他情况,比如内眦角圆钝的调整(图5-79),内眦赘皮术后回缩的二次矫正,均适合使用此法。
当然这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存在两个主要缺点。
(1)切口线偏长:部分医生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或在对内眦赘皮较重的患者平铺多余的皮肤时,由于等价交换定律切口线可能延伸过长(图5-80b)。
不过由于该切口极其隐蔽,下睑中间张力相对较弱,术后瘢痕几乎不可见,因此较长的切口线倒并非是不可接受的缺点(图5-80a~e)。
图5-80c~e术后2个月手机自拍照及眼部特写
若遇上操作不熟练的医生,切口离下睑缘过远,形成长长的瘢痕就比较悲剧了(图5-80f、g)。不过这个缺点可以通过技术熟练度来弥补。
(2)内此角的增大:多数患者对此并不在意,甚至认为内毗角适当变大了,显得眼睛更大,对效果更加满意(图5-81a~c)。
图5-81a~c微创重睑术+内眦赘皮,存在着内毗角变大的问题
本身内眦赘皮的手术目的其实也是显露更多的泪阜来,但是过犹不及,过度增大的内眼角就带来新的问题。除露红、外观不佳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睑外翻、迎风流泪等症状(图5-82a~d),容易引起纠纷。
这种问题并不多见,尤其是初学者更不易遇到,因为初学该手术时,操作不够熟练,切口距睑缘相对较远,瘢痕收缩的牵拉力有足够的皮肤弹性来缓解,因此反而不易出现外翻。
一旦出现了外翻症状,有时反而越是操作熟练的医生问题越是严重,因为操作熟练的医生往往过度追求切口的隐蔽,而使切口无限接近睑缘,造成皮肤不足以及瘢痕收缩时缺少皮肤弹性的缓冲,故更易形成内眦外翻的并发症。
图5-82a、b内眦角增大,下脸缘退缩及露红
总结
上述方法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且均以开创者的名字命名,极难记忆,若用于考试出题倒是可排列出无数的选择题来,若是用于临床,着实凌乱,还有个更大的漏洞,就是都未说明适用于哪个类型的内眦赘皮,初学者看了必是一头雾水。
若是哪位专家,遇上个罕见病例,突发灵感,随意变化一下,发表论文后,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术式,便又是一种新方法,实在数不胜数,学之不尽。
估计普天之下,应当不大可能会有人有机会将以上这23种术式一—试过。
临床经验主观地进行筛选淘汰,得到比较实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转瓣流:经典Z瓣(小川法)、Park法、双Z字法。直切流:Y-V推进、横切纵缝、皮瓣重铺法(倒L)。
转瓣流中的Park法与Z字法本就是同源,可视为一种方法的不同变形;双Z字法上下开花般旋转,主要用于中间型的内眦赘皮,则可视为另一种变化。
直切流中的横切纵缝其实是一切方法的基础,在松解后重组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即可衍生出其他各类术式,现在使用的改良皮瓣重铺法便是其集大成者,如此只剩得1种术式。
2+1=3,以上23个术式便只剩得3招了(图5-83a~c)。
观看医美视频
长按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