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颗心的世界
2023-3-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图片来源:图虫网)
吴晨/文
年1月,贝内特(DavidBennett)成为世界上首位成功接受猪心移植的患者。术后一开始恢复的不错,虽然这颗经过基因编辑专门用于人类移植的猪心脏只让他延长了2个月生命,但这项手术依然是跨物种“异种移植”的一大里程碑。
开胸手术曾经被誉为人类手术的最前沿。仅仅在几十年前,人们仍然把心脏停止跳动等同于死亡,开胸手术恰恰挑战了这一禁忌。外科医生锯开肋骨,打开胸腔,为患者接上心肺机,然后让心脏停止跳动,切开心脏做修复,或者植入人造马达,替代一部分心脏的功能。更有甚者,他们会给患者直接换上人造心脏,制造出没有脉搏的“科学怪人”,康复后胸腔里的机器心通过一根电线穿过颈脖子连到安装在脑壳上的电极,定期外界充电……这些都是《打开一颗心》的作者韦斯塔比医生在猪心移植三十多年前的创举。
在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涯中,不知打开了多少颗心脏,修理、整形、替换、缝补。当然在这样的职业生涯也伴随着一系列技术的进步。心脏移植是最惊心动魄的。它基于一种死者对生者的馈赠机制,一个在车祸中失去儿子的妈妈会拿起听诊器,听被移植者心跳的声音,因为那也是自己儿子心脏跳动的声音。
但心脏移植的等待是漫漫长路,超过65岁又病入膏肓的老年人基本会丧失机会,贝内特就是这样一位失去移植希望的濒危病人,获得美国FDA特许参加猪心移植实验是他最后的稻草。一边是挣扎求生的顽强求索,一边是拯救生命的不断创新,“打开一颗心”的世界,窥一斑而知全豹。
心外科的发展纪实
韦斯塔比继回忆录《打开一颗心》之后,又推出了姐妹篇《刀锋时刻》,两本书一经一纬,全景展示了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涯和思考。
《打开一颗心》是经,既梳理了技术的进步,也一步一步叙述了韦斯塔比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这本书也是心脏科技术不断进步的一部编年史。韦斯塔比是全球最早的几位为心脏病人安装人工血泵的医生,证明了没有脉压的持续血流安全可靠。早期的人工血泵为心脏科医生提供了“保持初心”的策略,血泵运作期间,心脏能得到短暂几个星期的休息。别小看这么短的时间,足以让许多患病的心脏复原。血泵拆除之后,复原的心脏澎湃有力,人体的韧性可见一斑。
韦斯塔比做过许多儿科心脏手术,发现婴儿自身的心脏干细胞能够重新生成心肌并去除纤维组织,但成人就不一定能以同样的方式恢复。这也为心脏移植和修复提出新的可能性:如果能用自己的干细胞培养出来一颗心所需要的心肌组织,甚至一颗全新的心脏,未来对人体各种器官的修补和替换可能变得像装假牙那么方便。
《刀锋时刻》则是纬,回答了如何成为好的心脏外科医生的问题。
要成为好的外科医生,并不是外人所理解的动作匆忙或者手速飞快就行。
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必须很有条理,只在需要的地方缝针,不做任何重复劳动。换句话说,他必须有非常好的手脑配合和协调能力。
在韦斯塔总结的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四个维度中,手脑配合只是其一,其他三个维度分别是性格脾气、勇气(敢于实验)、耐心和韧性。
从性格脾气上来讲,犹豫、谦虚和自我怀疑的人不符合外科医生的要求。开胸手术是在生死之间游离的手术,需要外科医生有一颗强大的心脏(适应能力),能够跳脱与病人的任何感情勾连,把手术看做一项不带感情的技术性活动,就像是掀开汽车前盖修理引擎那样。书中就对比了心肺机的两位发明者:吉本在早期应用成功之后连续遭遇两次失败,无法从病人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最终放弃,功亏一篑;柯克林却坚持下来,在前者的心肺机上继续做出改进,成为心脏外科“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
勇气,是敢于做实验,敢于尝试,而且在手术关头,敢于做决断。医生的一息一念,关乎病人的生死。外科手术的名言是“看一次、做一次、再教一次”,就是勇气的最佳解读。很多人觉得熟能生巧,手脑配合好的外科医生有非常好的空间感,但如果手术只是看过一次,做过几次辅助工作,就敢自己上台主刀,再做几次之后马上展示出来,教授别人,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气。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复杂程度和危险程度都很高的手术得以推广。
第三则是耐心和韧性。外界很容易给主刀外科医生以主角光环,耐心和韧性恰恰强调这一学科的全面性,恰如柯林斯教授所强调的,研究型外科融合了临床外科、研究、教学和行政,只会开刀是不完整的。
住院医每天清晨5点查房,6点向柯克林电话汇报进度,7点手术,常常要进行到大晚上。术后发病和死亡统统不可接受,特别是人为失误导致的那种。手术之后是晚间查房。每周三和周六早晨8点开全科室学术会议,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周日早晨7点,召开学术事务会议,只有周日下午才是休息时间。
韦斯塔之所以后来能在牛津开山立派,师从柯克林教授所学到的科学方法,对每一台手术都仔细记录、认真分析,功不可没。
《打开一颗心》、《刀锋时刻》
[英]斯蒂芬·韦斯塔比著
高天羽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4
是医生也是作家
医生不只是教学相长,医而优则文,在美国很普遍,英国医生韦斯塔比也算是延续了这一传统。《最好的告别》和《清单革命》的作者葛文德拥有外科医生、哈佛医学院教授、纽约客专栏作家以及美国医疗创业公司前CEO的一系列头衔。和韦斯塔比不同,葛文德写作的切入点是如何应对美国医疗产业价高质次的问题,以及持续推动与医疗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深入讨论。《清单革命》医院体系能从航空业的清单体系中学到什么?自从有了清单革命,航空业的事故率大为降低。外科手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感染造成的死亡是手术最大的风险。通过引入流程来减少错误率,不仅救命,也节约成本。《最好的告别》则是从人文关怀和算经济账两方面:一方面思考罹患绝症的人应该有选择可以有尊严少痛苦的死亡;一方面也算了一笔经济账;绝症患者延续生命的治疗占总医疗开支的比例过高,比起保守治疗,效果不彰且花费过高,需要全民观念的改变。
相比之下,《当呼吸成为空气》是一本特别感人的医生挽歌,是罹患癌症的临床医生卡拉尼什身后留下的回忆录。
直面癌症的文学是一种全新的题材,《当呼吸成为空气》非常好地做到了换位思考,从医生和病患双重视角——作者是患了癌症的医生——来理解癌症,理解生命的“时间相对论”。《WhenDeathBe